歷史及背景
帆船歷史 -
中國帆船是中國獨創的帆船類型,相傳於西元前200年的漢朝已經存在。後來經過採納西方造船的技術和船體設計,改良及演變後,至20世紀初仍然活躍於中國近海,多用來貿易及運載。
中國帆船於15世紀-17世紀中,大量出現於中國近海。期間明朝特使鄭和的船隊,亦是經過改良此類船隻,遍遊東亞、南亞,遠達非洲。另外亦有證據顯示,當時的中國帆船,長約100多公尺,寬度約50多公尺,稱為寶船。是有史以來建造最大的木帆船,據中國消息人士透露,該艦隊能承載三萬名男性和船身高度超過三百艘船艇。


18世紀後,作為民間交通運輸的中國帆船為平底船,舵位於尾部的正中間。中國帆船兩端用木板封蓋,船底為矩形的中空盒子,船內有多道防水措施。長約12公尺,寬約4公尺,高約1公尺半。這種船應用至1920年代。 在16世紀和17世紀中國帆船被廣泛應用於亞洲的貿易,特別是日本,中國帆船需要與日本的Red Seal Ships,葡萄牙Carracks和荷蘭的Galleons競爭。 中式帆船保持相當的規模,並在亞洲貿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,直到19世紀。其中一個帆船的,’Keying’,航行于中國各地,於1846年至1848年更航行至美國和英國,她徹底證明了當時中國航運和造船的力量。
鴨靈號是在澳門的船廠建造的,並擔任漁船,因為當時香港還沒有造船廠.直到1985年,法國人Pierric Couderc買了’鴨靈號’他花了近三年的時間來恢復’鴨靈號’原來的經典面貌,及後,一家英國公司於2005年購買了’鴨靈號’,並且放她在維港上暢遊。
鴨靈號帆船背景 -
現在的維多利亞港,雖然沒有了帆船的熙來攘往,但是維多利亞港仍然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,天星小輪,仿古帆船「張保仔」「大張保仔」號,海上餐廳「洋紫荊」、水上的士、遊覽船「東方之珠」和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