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及及背景

中国帆船是中国独创的帆船类型,相传于西元前200年的汉朝已经存在。后来经过采纳西方造船的技术和船体设计,改良及演变后,至20世纪初仍然活跃于中国近海,多用来贸易及运载。
 

中国帆船于15世纪-17世纪中,大量出现于中国近海。期间明朝特使郑和的船队,亦是经过改良此类船只,遍游东亚、南亚,远达非洲。另外亦有证据显示,当时的中国帆船,长约100多公尺,宽度约50多公尺,称为宝船。是有史以来建造最大的木帆船,据中国消息人士透露,该舰队能承载三万名男性和船身高度超过三百艘船艇。
 

18世纪后,作为民间交通运输的中国帆船为平底船,舵位于尾部的正中间。中国帆船两端用木板封盖,船底为矩形的中空盒子,船内有多道防水措施。长约12公尺,宽约4公尺,高约1公尺半。这种船应用至1920年代。 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帆船被广泛应用于亚洲的贸易,特别是日本,中国帆船需要与日本的Red Seal Ships,葡萄牙Carracks和荷兰的Galleons竞争。 中式帆船保持相当的规模,并在亚洲贸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直到19世纪。其中一个帆船的,’Keying’,航行于中国各地,于1846年至1848年更航行至美国和英国,她彻底证明了当时中国航运和造船的力量。

鸭灵号是在澳门的船厂建造的,并担任渔船,因为当时香港还没有造船厂.直到1985年,法国人Pierric Couderc买了’鸭灵号’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来恢复’鸭灵号’原来的经典面貌,及后,一家英国公司于2005年购买了’鸭灵号’,并且放她在维港上畅游。